译者注:原文发表于NBA官网,文中数据均截至原文发稿时(当地时间9月1日),所涉及日期和时间均为当地时间。文中观点与译者及平台无关。

若论队名之响亮,2008年美国男篮“救赎之队”的称号虽令人印象深刻,却仍难超越十六年前那个传奇般的名字——1992年的“梦之队”。那支由NBA顶尖巨星组成的队伍,堪称职业体育史上最耀眼的阵容,自诞生之初便被冠以“Dream Team”的称号。

从迈克尔·乔丹、“魔术师”约翰逊,到拉里·伯德、查尔斯·巴克利、卡尔·马龙、约翰·斯托克顿等传奇人物,这支球队不仅汇聚了全明星与未来的名人堂成员,更重新定义了篮球运动的国际影响力。NBA球员首次亮相奥运赛场,便以碾压之势征服所有对手,在巴塞罗那掀起风暴,也让后来者难以企及。乔丹、约翰逊、伯德等人确实无可复制。

然而,本周末将以团队身份入选篮球名人堂的“救赎之队”,所面临的挑战甚至比1992年的前辈更为艰巨。“梦之队”只需在业余球员为主的舞台上展示美国篮球的统治力,而2008年的队伍则需挽回美国男篮连续多年国际大赛失利的颓势——包括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意外折戟,以及2002年和2006年世锦赛上的接连失利。

以科比·布莱恩特、勒布朗·詹姆斯、德维恩·韦德、卡梅隆·安东尼和杰森·基德为核心的这支球队,承载的不仅是一枚金牌,更是一场关于荣誉重建的使命。

自1992年至2000年实现三连冠后,美国男篮却在2002年世锦赛仅获第六,2004年奥运和2006年世锦赛均止步铜牌。

“我仍相信我们是最强的,是世界标杆,但别国正在追赶,”名帅乔治·卡尔在2002年本土世锦赛失利后坦言,“他们击败了我们,而且是在我们的主场。我们必须予以尊重。”

他更情绪化地补充道:“NBA的金钱与贪婪……是否侵蚀了我们的竞争本能?是的,你可以这样写。”

然而低谷还未触底。

2004年,主帅拉里·布朗所带领的队伍遭遇大面积伤病与球员缺席。2003年美洲杯冠军阵容中仅有邓肯、艾弗森和杰弗森三人留队,奥尼尔、加内特、雷·阿伦、科比、基德等巅峰球星均未出征。

最终阵容偏重年轻球员,包括刚结束新秀年的詹姆斯、韦德与安东尼。布朗坚持其“正确篮球”理念,严格限制年轻人的上场时间,却未能凝聚起这支临时拼凑的球队。

那种“随便组队即可横扫世界”的傲慢迅速破灭。首战波多黎各便惨败19分,随后立陶宛、阿根廷相继取胜。吉诺比利领军的阿根廷队在四强战中淘汰美国,最终令其无缘决赛。

“观看痛苦,亲身经历更痛苦,”韦德回忆道。

据悉,时任NBA总裁大卫·斯特恩曾考虑全面退出国际赛事。但他最终选择与前太阳高管杰里·科朗吉洛合作,后者刚卖掉球队,正寻求新挑战。科朗吉洛接手美国男篮主管一职,并要求完全自主的选人与选帅权。

他的方案是:要求球星做出三年承诺,以解决阵容稳定性问题。科比加入,基德回归,曾参与2004之败的四位年轻人——詹姆斯、韦德、安东尼与布泽尔也获得救赎机会。

科朗吉洛选择杜克名帅迈克·沙舍夫斯基而非波波维奇执掌教鞭。“老K”教练以打造纪律性与无私球风著称,这对重塑球队文化至关重要。

“在成为一支球队之前,我们先要成为彼此承诺的集体,”沙舍夫斯基强调,“你选的不是阵容,而是人——并期待他们凝聚成队。”

2006年世锦赛半决赛负于希腊虽是一次重击,却被视作必要的成长代价。科比在2007年夏天加入,据称他曾对安东尼表示“我已厌倦看你们输球”,他为球队注入了崭新的锐气。

作为比詹姆斯、韦德等人年长一代的领袖,科比以首次奥运之旅为契机,通过防守、拼抢、凌晨训练树立榜样,正如当年乔丹所为。

在一场对阵西班牙的热身赛中,科比开赛即撞倒湖人队友保罗·加索尔,以实际行动宣告态度。美国队最终以37分大胜。此后他们复仇阿根廷,击败吉诺比利领军的队伍,并在金牌战中以118–107力克西班牙。

韦德在北京奥运中场均16分全队最高,詹姆斯以60%命中率得到15.5分,科比场均出手13次、获15分。安东尼则成功转型为团队型球员,这一角色调整也助他在之后两届奥运中继续建功。

“那是喜悦,是解脱,”安东尼在2022年纪录片中说道,“我们做到了。我们为同一目标团结奋战。”

“我们球衣上写的不是‘丹佛掘金’,不是‘克利夫兰’,也不是‘湖人’——而是‘USA’。”

[[HTML_fa1f9d94f60882b2f895